阿不力孜·夏克尔,1941年11月4日诞生于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水定镇栏杆乡,是新疆公认的卓越弹奏师与歌唱家,也是木卡姆曲艺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5个兄妹。自幼对音乐情有独钟,阿不力孜的歌声让同伴们称他为“歌王”。1955年,他初中毕业后,继续求学于“阿合买提江·哈斯木学校”。三年后,他毕业并成为霍城县第二中学的一名教师,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然而,阿不力孜的音乐天赋始终驱使他追求艺术。1959年,他得以加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所属的“广播艺术团”,迈出了艺术道路的重要一步。1962年,因受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他被下放劳动,直到1972年方才恢复工作。即便身陷困境,阿不力孜从未放弃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面对艰难的境遇,他始终保持着对木卡姆艺术的渴望,兼顾体力劳动与音乐学习,向一批木卡姆前辈名师虚心请教,勤加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掌握了伊犁木卡姆曲目如《柔克萨里》《拉克》《且比亚特》《穆夏吾莱克》等,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弹唱艺术家。
1972年6月,阿不力孜恢复了工作,重新回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并从事音乐编辑工作。自1973年起,他的歌曲开始频繁亮相广播。1975年,在全疆个人独唱比赛中,他以优异的表现一举夺冠,获得了优秀歌手的称号,并被选送至北京参加歌手大赛。
展开剩余62%1976年至1979年,自治区文化厅组建木卡姆艺术组,他应邀参与其中,为维吾尔木卡姆的整理与发展贡献了大量心血。期间,他掌握了《拉克》《且比亚特》《吾夏克》等木卡姆曲式,并与团队一同完成了录制及广播宣传工作。
1980年,他重返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并继续担任音乐编辑工作。他严把歌曲质量关,为维吾尔歌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1984年,自治区木卡姆艺术组再次邀请他参与整理工作。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更为深入地学习与领悟了《且比亚特》《穆夏吾热克》《潘吉嘎》《纳瓦》等木卡姆艺术,为其演奏技艺再上新台阶。
经过长年努力,阿不力孜于1986年回到了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直到退休。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高度热情,竭力为广大听众呈现出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在最后阶段,他完成了数百首维吾尔歌曲的编辑工作,所演绎的40多首民歌与木卡姆歌曲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阿不力孜独特的歌声与木卡姆演唱风格,在听众与观众中赢得了深厚的喜爱与尊重。他的音乐作品更是通过录音带的形式面世,其中包括《是这样吗》《柔克萨里达普曲》《玉山江·贾米创作选》《乌孜哈乐达斯坦》等,销售量突破20万盒,影响力遍及新疆、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为新疆艺术家赢得了国际荣誉。
他的才华得到了众多前辈艺术家的高度评价,如则克里·艾里帕塔、穆萨江·肉孜和玉山江·贾米等。1992年11月,阿不力孜在北京参加的十二木卡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荣获“全国木卡姆艺术家”称号,并被评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文化部共同颁发的荣誉称号。
此外,阿不力孜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音乐家学会会员及新疆木卡姆学会理事。他的艺术成就和努力被广泛认可,也在文学与音乐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他的一生中,阿不力孜·夏克尔用音乐征服了无数观众,也为木卡姆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布于:山东省